国际骨髓瘤关爱月 | 解锁MM检测 “密码”,对抗 “银发血液杀手”
2025-03-05 阅读数:208
骨髓瘤关爱月
Myeloma Action Month
国际骨髓瘤基金会(IMF)在2009年提出将每年的3月作为“骨髓瘤关爱月”,旨在倡议医务人员、患者及相关护理人员行动起来,提升社会对骨髓瘤的认识。
在血液系统疾病中,多发性骨髓瘤(Multiple Myeloma,MM)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多发性骨髓瘤这一“银发血液杀手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。借此机会,我们深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检测项目,以及这些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意义,希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,把握诊断治疗的“第一棒”先机。
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,患者骨髓里的浆细胞异常增生,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,同时影响造血及其他系统,其典型症状多为骨痛、肾功能不全、高钙血症、贫血和反复感染等。
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,主要特征是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,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(M蛋白),导致骨骼破坏、贫血、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。据相关研究[1],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约为2/10万,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,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7岁,男性略多于女性。
依照M蛋白类型分为:IgG 型(约占50%)、IgA 型(约占20%)、IgD和 IgM 表型罕见(分别为2%和0.5%),而在约20%的患者中,恶性浆细胞仅分泌单克隆κ或λ游离轻链 (FLC)(轻链型骨髓瘤,有时称Bence Jones骨髓瘤,预后较差),少数患者为不分泌型或寡分泌型MM。根据世卫组织造血系统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五版,属于细胞肿瘤及其他单克隆蛋白疾病。该组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(MGUS),它是一种癌前病变,先于有症状MM和无症状MM而发生。
MM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复杂疾病,其发展包括多步骤过程,包括肿瘤细胞获得基因改变和骨髓微环境的改变。症状性MM的诊断依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(IMWG)标准,基于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≥10%,并且存在至少一种骨髓瘤定义事件(myeloma-defining event),即标准 CRAB 特征(高钙血症、肾功能不全、贫血和/或溶骨性病变)或即将发生器官损伤的生物标志物[2]。
六大检测项目
开启精准诊疗大门
自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(2022年修订)》出版之后的2年里,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、预后以及治疗均有较多进展。该指南2024年修订版在诊断方面,更新了诊断所需的必查以及选查项目,明晰了多/巨灶性多发性骨髓瘤定义;预后分层中提出了新的预后分层标准,其中包括功能性高危的定义。在治疗方面,由于又有6个新药获批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(分别是用于复发/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3个抗B细胞成熟抗原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以及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特立妥单抗;除此之外,达雷妥尤单抗皮下制剂以及国家一类新药埃普奈明获批),在患者生存进一步获益的同时,使得复发/难治患者治疗格局变得更为复杂,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合并症、疾病的生物学特性、既往药物的疗效以及副作用、患者的意愿等进行综合地判断,并熟悉新药的副作用,使得新药能够更加精准、有效地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[3]。
No.1
血清蛋白电泳与免疫固定电泳
血清蛋白电泳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基础项目。
No.2
血清游离轻链检测
血清游离轻链检测能够定量检测血液中游离的κ 和λ轻链水平。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,由于浆细胞的异常增殖,会导致游离轻链的产生失衡,κ/λ比值出现异常。正常情况下,κ/λ比值在0.26 - 1.65之间,当比值超出这个范围时,高度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。该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、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价值 [4]。
华银康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开展了MM实验室诊断套餐(24小时尿),项目包含了测定血清中各类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(包括白蛋白、α1-球蛋白、α2-球蛋白、β-球蛋白、γ-球蛋白)、血清中各类蛋白的含量(包括总蛋白、白蛋白、球蛋白、白蛋白/球蛋白、M 蛋白)、血清中总的κ和λ的含量、判断属于何种免疫球蛋白类型的浆细胞肿瘤、测定尿液中各类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(包括白蛋白、α1-球蛋白、α2-球蛋白、β-球蛋白、γ-球蛋白)以及尿本周氏蛋白电泳;MM诊断套餐2(NP)在上个套餐的基础上增加了血清 M 蛋白定量(判断浆细胞克隆性)、血清中游离轻链κ和λ含量及其比例、测定尿液中各类蛋白的含量(24 小时尿蛋白)、测定尿 M 蛋白含量以及尿液中总的κ和λ的含量,用药(达雷妥尤单抗)后:异常免疫球蛋白综合诊断1(Dara干扰移除)、异常免疫球蛋白综合诊断2(Dara干扰移除,含igd和ige)。
No.3
骨髓穿刺与活检
骨髓穿刺和活检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检查。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,进行细胞学检查,可观察到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和形态。正常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小于5%,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常大于10%,且伴有形态异常。骨髓活检则能提供更全面的骨髓组织结构信息,有助于明确骨髓浸润的程度和范围,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期至关重要[5]。
华银康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开展了骨髓活检(含免疫组化9)。
No.4
细胞遗传学检测
细胞遗传学检测包括荧光原位杂交(FISH)和染色体核型分析。FISH 技术可以检测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染色体异常,如 13q 缺失、17p 缺失、t (4;14)、t (11;14) 等,这些异常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。染色体核型分析则能从整体上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变化,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细胞遗传学异常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较为常见,约 50% - 70% 的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[6]。
华银康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开展了MM遗传学基础套餐、IGH重排阳性套餐、MM遗传学套餐(大)、多发性骨髓瘤预后FISH套餐(GX)以及MM遗传学基础套餐2(FISH基础套餐)。
No.5
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
其中值得关注的是,在血液检查项目中,明确提到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恶性浆细胞百分数的检测。外周血循环浆细胞(CPCs)是指出现在外周血的骨髓瘤细胞,代表了骨髓克隆性浆细胞的特殊亚群,表现为整合素、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,在骨髓缺氧和促炎微环境的刺激下获得侵入外周血的能力,在骨髓瘤远处扩散起到重要作用。
传统的骨髓穿刺等检查为有创性,难以满足浆细胞病早期筛查的需求。近年来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兴起,相对无创的外周血检测技术应运而生。流式细胞术(FCM)经过20多年的发展,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逐渐成熟。
因此,华银康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新增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(FCM)检测恶性CPCs百分数项目!有助于浆细胞病的早期筛查、预后判断以及治疗选择。
No.6
多发性骨髓瘤基因检测
华银康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还开展了多发性骨髓瘤基因突变筛查(208基因)、多发性骨髓瘤热点基因突变筛查(64 基因)基因检测项目。
多发性骨髓瘤项目推荐表
1. 早期诊断,抢占先机
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,早期症状不典型,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,如骨质疏松、贫血、肾功能不全等。通过上述检测项目的联合应用,能够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,及时明确诊断,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。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。
2. 定制方案,靶向治疗
不同类型和分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,治疗方案存在差异。通过检测确定 M 蛋白类型、骨髓浆细胞比例、细胞遗传学异常等信息,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例如,对于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,可能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方案,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等;而对于低危患者,治疗方案则相对温和。精准的检测结果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。
3. 动态监测,掌控病情
在治疗过程中,定期进行相关检测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,评估治疗效果。如血清蛋白电泳、免疫固定电泳和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可以监测 M 蛋白水平的变化,判断疾病是否缓解或复发。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则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,指导后续治疗决策。
作为严重威胁中老年群体健康的 "银发血液杀手",多发性骨髓瘤以其高发性、难治性和易复发性,成为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。临床实践中,多发性骨髓瘤常以高钙血症、肾功能损害、贫血和骨病(CRAB 症状)为典型表现,但由于早期症状易与骨质疏松等老年常见病混淆,导致许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。为破解诊断难题,华银康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依托先进技术平台与专业病理团队,构建了覆盖疾病早期筛查、精准分型、疗效监测及复发预警的全周期检测体系。通过多维度检测技术的深度整合,不仅能有效识别 "螃蟹病" 的隐匿特征,更能为临床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关键依据,助力实现《健康中国 2030》癌症防治目标。
华银康始终坚持以精准检测赋能临床决策,通过与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的深度协作,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生存保驾护航。我们期待与更多医疗同仁携手,在攻克这一 "银发杀手" 的征程中持续创新,共同筑牢健康防线。
参考文章
[1]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。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(2022 年修订)[J]. 中华血液学杂志,2022, 43 (11): 897-906.
[2]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(2024年修订)[J]. 中华内科杂志, 2024, 63(12): 1186-1195.
[3] Kyle RA, Rajkumar SV. Multiple myeloma [J]. Blood, 2008, 111 (6): 2962-2972.
[4] Bradwell AR, Carr-Smith HD, Mead GP, et al. Serum free light-chain measurements fo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[J]. Lancet, 2001, 357 (9259): 1576-1579.
[5] 张之南,沈悌。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[M]. 4 版。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8: 275-283.
[6] Fonseca R, Chng WJ, Bataille R, et al.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 of multiple myeloma: a workshop report [J]. Cancer Res, 2004, 64 (19): 6434-6443.